2014年4月1日

[Note] 枝繁葉茂的現代主義藝術殿堂 - 從巴賽隆納到台灣

英文的"culture",翻作「文化」,也有科學實驗裡「培養皿」的意思,文化或許就如同有機體一般,從歷史裡汲取生命的養分,分枝成主流與非主流,開出聚落繁盛或逐漸凋零的花。



幾個世紀以來,巴塞隆納始終籠罩在西班牙政權和首都馬德里的陰影下。

我曾經好奇為何加泰隆尼亞地區的人要自稱Catalan而不愛被稱作西班牙人。

實地走一趟悠久的殖民歷史遺跡、聽聞獨特的非官方語言、眼見豐碩的傳統文化,應該可以理解他們的民族尊嚴,因為我也來自一個無關政治正不正確,人們還是知道自己從何而生的地方。



說起這個城市的興盛,是有這麼一段廣為人知的小故事:

當加泰隆尼亞人被西班牙當權者取消自治區後耿耿於懷,眼看著母語和傳統文化就要被獨裁霸權和工業革命的潮流吞噬,直到資本主義沖走了「根本」卻揭露可觀的「資產」,致富的加泰隆尼亞人開始競相資助藝術家、建築師名為加泰隆尼亞地區文藝復興,實則比賽文森之家(CASA VICENS)、巴特婁之家(CASA BATLLÓ)、米拉之家(CASA MILÀ)誰家比較酷炫。

富人之間「天才高第到我家」的藝術競賽很快地白熱化,也讓藝術家和建築師們創意如濤濤江水源源不斷,激起蕩漾的漩渦,扭曲了直線思維,將現代主義捲入了加速度般的新境界!!加泰隆尼亞音樂廳(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)和另人嘆為觀止的聖家堂(Temple Expiatori de la Sagrada Família)可以說是世紀經典。

1992年奧運舉辦場地,巴塞隆納雀屏中選,這才撥雲見日,在世界面前展現和西班牙有所區別的加泰隆尼亞文化資產。



寫著巴塞隆納的故事,我很難不聯想作台灣。

常聽到台灣文化是什麼,假如不談與中國的歷史聯繫。

已經多少年,國際影展、體壇賽事、全球貿易,台灣始終走在巨人的陰影底下。

歷史的包袱讓四季溫和、良港地利的兩島兩地不斷易主佔領,統治殖民,百姓的聲音是極權下呼嘯而過的風聲。

加泰隆尼亞人用傳統藝術和文化創意讓巴塞隆納走向國際,台灣人該用什麼走向世界呢?

國家的名字雖是少數既得利益者的權力遊戲,重點是我們擁有哪些獨特珍貴傳世的力量?

文化才是人們身上流的血,會主動幫你尋找血濃於水的同伴,在巴塞隆納我遇見了熟悉感,在心裡我找到了歸屬感。



後記:

這篇文章在2012年1月有感而執筆記下的,沒想到2014年的現在套用起來依舊如昔,台灣下起一場太陽雨,有群人正在用民主的力量走向世界。

美國人不太談論政治,但是已經兩個禮拜了,在Big Fish的辦公室裡可以聽到台裔人士互相詢問討論,Big Fish回家也會要我多說一些有關協議內容的正反意見給他聽,從晚餐時間聊到睡前,然後越了解越感同身受,隔天繼續向只聽箴言不明就里的人宣導實情,是台灣人,都會在意。

矛盾的政治角力牽動著小島的神經,人們的喜怒哀樂從來不曾同步,也或許小小的島嶼正撰寫發光發熱的民主篇章,小小的年紀正揭示蒙蔽真相的百年政體,為未知的結局添筆守護台灣的願望。

1 則留言: